推广 热搜: 润滑脂  化工  橡胶  生产  天然气  油价  价格  原油  石化  石油 

中国发展第 II/III 类基础油技术

   2018-08-27 470
核心提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基础油行业已逐渐从美国石油协会 第 I 类基础油走向第 II 和第 III 类基础油。在世界各地,大多数最新型的第

  在过去的几十年,基础油行业已逐渐从美国石油协会 第 I 类基础油走向第 II 和第 III 类基础油。在世界各地,大多数最新型的第 II 和第 III 类基础油工厂已经采用了由两家西方公司,即–雪佛龙鲁玛斯全球公司 和埃克森美孚国际公司 炼油工艺所提供的加氢处理和脱蜡技术。

  在中国,两家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尝试进军该项业务。中国石化 和中国石油 的技术部门都已开发出它们自己的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已在它们的一些工厂中得以应用。此外,中国石化 的技术被选择用于新近开设的或正在由一些独立炼油商开发的工厂。

  这两家中国巨头都表示他们有雄心在国外市场中提供自己的技术,并为雪佛龙鲁玛斯全球公司 和埃克森美孚国际公司 带来潜在的新竞争压力。

  中国石化 的研究部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在 1990 年代就开始对基础油脱蜡技术进行研究,并在 2004 就已研发出其第一代年脱蜡催化剂。它现在出售其第二代催化剂,并声称其所能发挥的性能与 CLG 所提供的相应技术相差无几。

  FRIPP 的特殊石油技术主管,姚春雷,告诉亚洲润滑油报:“我们的内部测试显示雪佛龙的技术在粘度上所表现的性能比我们略胜一筹,对这一点,我们将会在下一代催化剂中进行改进。”他拒绝透露下一代催化剂将于何时发布。

  中国石化 已经将 FRIPP 的技术应用于其三所设施中:一家在 2004 年将产能提升到可以每年生产 100,000 公吨原料的南京炼油厂;一家在 2008 年开设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产能为每年 200,000 吨的第II类基础油工厂;以及一家产能为每年 150,000 吨的单位,其将于 5 月初在其南京炼油厂生产白油和芳香族溶剂。

  在非中国石化的 客户中,有一家山东 Hrnd 集团,其供应各种包括润滑油、润滑脂以及–无铅汽油在内的石油化工产品。Hrnd 为每年产能为 200,000 吨的第 II 类基础油工厂购买催化剂,该工厂于 2014 年 8 月开始运营。另外还有盘锦北方沥青燃料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宝来集团和盘锦北方沥青公司的合资企业,为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以及 PNAF 的对手山东方宇润滑油有限公司,供应基础油、光亮油和白油。

  “FRIPP 的技术使我们可以生产第 III 类以及黏度更高的基础油,”方宇总经理曹永刚对亚洲润滑油报如此说道。

  方宇将会在其产能为每年 600,000 吨的基础油设施中采用 FRIPP 的技术,该设施预计将于 6 月前开始运营。然而,在选择技术供应方时,FRIPP 却并非是方宇的首选。

  “我们最初选择了雪佛龙,但是我们却得知它的技术在中国只可供应给反应压力不高于 16.8MPa 的真空反应器,但我们的却达 20MPa。我们当时没有时间了,所以我们不得不立即寻找另一种选择,”曹经理说道。

  根据 PNAF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项目经理表示,PNAF 为其年产量为 200,000 吨的基础油设施购买了 FRIPP 的技术,该设施预计将于 6 月前开始生产石蜡基础油。

  “我认为 FRIPP 的技术已经可以与外国技术比肩。在测试期间,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区别,”他表示道。

  一份雪佛龙的声明表示其公司在某些领域看到了竞争,但是仍然相信其“牢固确立的技术是不可超越的。”

  与FRIPP将其技术授权给中国石化 的设施以及其他炼油厂不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这一自 1999 年起便开始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合作开发加氢处理技术的机构,主要将其脱蜡技术,或“石蜡等转化技术”应用于 CNPC 在大庆的炼油厂。

  “我们的技术能将石蜡型原油及费托蜡的效能发挥至最高,”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石能源转换部门主任田志坚表示道。

  DICP 现有的脱蜡催化剂 PIC812,于 2013 年初发布,每年能够根据供料生产高达 600,000 吨的第 II 和第 III 类基础油,其第 II 类基础油的成品率损失为 10%,而第 III 类基础油的成品率损失为 30%。

  “在其商业应用中,PIC812 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 这表明其性能要高于与之相对的外国产品,特别是在其产量方面,”田主任如此说道,并且补充道中国技术与外国技术的主要差距是在市场营销中,而非技术本身。为了赶上外国竞争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已经雇佣了一家著名的技术公司来为 PIC 催化剂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宣传。

  而当 DICP,一家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有权营销并授权其 PIC 催化剂时,FRIPP 却只能依靠中国石化 来销售其技术。虽然当前尚未有中国催化剂在海外销售,FRIPP 的姚经理表示,一些俄罗斯公司确实曾表现出兴趣,并且他表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美国就其在乌克兰的行动所实施的制裁,俄罗斯可能无法再从埃克森美孚国际公司 和雪佛龙 得到授权技术。

  FRIPP 和 CNPC 坚持认为它们的技术已经足够先进,能够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然而,单凭技术实力不足以轻易地说服客户,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大中华地区总经理 Neil Wang 如此说道。

  “中国的加氢处理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授权业务,同时我深信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是跨国公司的一个明显优势是,由于它们在全球市场中的长期应用,其技术有很高的稳定性。显然,中国技术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如此丰富的经验,”Wang 说道。

  此外,当这些技术“在处理和催化剂方面继续演进”时,在改进加氢处理技术以使其发挥更佳的性能,比如更高的粘度指数,方面还是不够,咨询公司 My Energy 的总裁 Amy Claxton 这样表示。

  她给出了一些例子。

  “在处理技术的发展方面,反应器内部部件可以提升转换和热梯度,以及真空蒸馏的配置与加氢裂化装置。对于催化剂的发展,得到改进的稳定性能够处理供料污染,并且通过择形催化剂、催化剂孔径、以及全新金属组合增强转换,”她说道。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2000020号-16